您好,欢迎来到泸州史志网!  泸州史志网由中共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办
首页 >  研究之窗  >  史志乐园
提高修志认识  搞好修志工作
作者:彭开富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07-18 10:34:21      点击:15555

提高修志认识  搞好修志工作

——对编修方志的一些粗浅认识

彭开富

 我国地方志不仅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卷帙浩繁,历为世人瞩目,而且我国历来有“易代修史、当代修志”的传统。两千多年来,历朝历代修纂的浩如烟海的地方志书,为我们更为全国深入地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提供了大量珍贵的史料。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地方志工作。早在1957年,国务院就已将地方志工作纳放国家12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修志的目的在于用志。唯有用志,才能体现志书的价值,才能资政,并检验志书的优劣和正误。在我国历史上,许多官员都重视对志书的利用,南宋朱熹“下轿伊始问志书”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例子。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也非常重视读志用志,每到一地,都要找当地的地方志书阅读和研究。19583月中央成都会议期间,毛主度看了四川的许多地广场产,留下了不少眉批,他指示地方要认真编修新的地方志。

新中国成立以来,已进行了一轮修志,现在正开始第二轮修志。因此,加深对编修地方志认识,就显得十分。那么,方志的起源、发展?什么是方志?怎样才能保证质量,编好一部好的方志?这些问题有必要认真搞明白。

方志之名,见于《周礼》。一方之志,较于两汉。关于方志源流,《四库全书总目》是这样叙述的“古之地志,载方域、山川、风俗、物产而已,其书今不可观。然《禹贡》、《周礼。职方氏》,其大较矣。《元和郡县志》颇涉古籍,盖用《山海径》例。《太平寰宇记》增以人物,又偶及溢文,于是为州县志之滥觞。元明以后,体例相沿,列传侔乎家碟,艺文溢于总集,末大于本,而舆图反若附录。”这段话可以慨括我国方志区源和发展的基本线索。汉代郑康成曰:“志、记,谓若鲁之《春秋》,晋之《秉》,楚之《杌》。”东汉光武帝刘秀为为彰乡里之盛,诏修《南阳风俗传》,开创地方志先例。《隋书经籍志,杂传类叙》称:“郡国之志,由此可作”。方志由汉代地记发展为唐代图经,突破了国史的范围,纳入方志。因此,方志源于两汉,发展定型于宋代。到了元、明、清达到鼎盛,民国仅继承而已。盛世修志,自古而然。现在又到了修志的最好日期。

载“诵训,掌道方志,以诏观事”之文,亦即《周官·春官》云:“小史掌邦国之导,外史掌方之志”。所谓“方”,是指四方,含地域幅员的慨念;所谓“志”,是记的意思,又有史的涵义。所谓“四方之志”,汉代郑玄认为,“四方所识久远之事,谓之方志。即有关当时诸侯各国情况之记载。“诵训”是个官名,其职责是为周王述说方志所记载的四方之事,使周王了解各方面的情况。例如,鲁国的《春秋》,郑国的《郑志》,晋国的《晋乘》,楚国的《楚杌》,春秋战国时期的《禹贡》那样的典籍。清代孙诒让认为:“方志,即外史所掌四方之志,所以识记久远掌故,外史掌其书。此官则为王说之,告王使博观古事,二官为联事也。”外史是周朝的五史之一,掌管王畿以外诸候各国的典籍,并负责整理以提供给诵训官。这是“四方之志”,就是记载诸侯各国历史与现状的典藉。晋代左思著的《吴都赋》中提到方志,指出:“方志所辨,中州所羡”。唐代张铣认为“方志,谓四方物土所记录者。”唐太宗李世民称赞《括地志》为“博采方志,得于旧闻。”从此,历代相传,日臻完善。方志就逐渐成为府、州、县等地方志的总称。

延续不断地编纂地方志,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已经持续2000多年的优秀文化传统,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其重要原因在于历朝历代都把修志当成了国家行为。如今,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既是对我国古代由国家组织修志这一古老传统的继承,更是对这一传统的发扬光大。根据国务院作出的地方志书每20年左右续修一次的规定,在第一轮志书编修工作基本完成后,启动了第二轮志书编修工作。第二轮修志恰逢我国全国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时期,抓好方志编修工作,对于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大意义。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政府职能的转变,再用过去仅仅依靠政策性文件和行政手段来组织地方志工作,已难以适应需要。只能用法律的手段确保修志工作规范有序、持续发展。志书编修工作者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地方志工作条例》,按照第二轮修志要求,精心组织,科学安排,扎实推进,确保质量,完成编修任务,力争拿出一部能够“藏诸名山,传之后世”的名志、佳志。

怎样才能保证质量,编好一部好的方志?要注重以下几点:

一,要坚持方志官修原则。古人讲,“郡之有志,犹国之有史”,“治天下者以史为鉴,治郡国者以志为鉴”。地方志是全面系统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将之称为“一方之全史”。方志是官书,不是私书。因此,要坚持方志官修的原则。自隋、唐确立史志官修制度以来,编修志书始终是政府的职责。《地方志工作条例》特别明确,“以县级以上行政区域名称冠名的地方志书、地方综合年鉴,分别由本级人民政府负责地方志工作的机构按照规划组织编纂,其他组织和个人不得编纂”。而要真正把官修志书修好,就必须在人、财、物等方面为修志工作提供必要保障。要按照国家要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持”的方志编修机制,将地方志编纂工作纳入议事日程,做到领导到位,机构到位,经费到位,队伍到位和条件到位。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同时,要不断完善方志工作制度,落实“三审定稿”,把好资料关、体例关、史实关、保密关和文字关等制度。

二,要充分体现地方特色。方志是“一方之志”,方志是一个地区某一时代历史横断面的真实反映。地方志必须突出时代特色和地方特色,包括行业特色。地方志的区域性决定着地方志必须有地方特色,修志时间断限的时限隆,决定着地方志的时代特色。地方志的特色鲜明,是地方志的一条重要质量标准。因此,特色是方志的生命。在编修方志的过程中,分志还要体现行业特色、专业特色。只有从本地区和本部门的历史与现状中,发现、归纳和体现本地区、本部门的独有特点,才能凸显方志的区域性、专业性,才能使方志具有资政价值和史料价值。在方志中体现特色。一是要反映在这一历史阶段本地区、本部门的基本情况,既让读者了解我们的历史与现实情况,又充分反映我们的基本情况,既让读者了解我们的历史与现实情况,又充分反映我们的发燕尾服后劲和潜力。二是要反映当前改革开放、快速发展的时代特色,对当前正在快速推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建和谐社会,要浓墨重彩地予以记述。三是要反映绚烂多姿的民族文化和地区文化特色,充分向读者展现本地区的民族风情和民间文化,并把更多的笔墨用在体现各民族团结奋进、共谋发展的精神面貌上来,用在体现广大群众的聪明才智、拼搏奋进和创新创造上来。

三,要强化资料收集工作。地方志就像一部大百科全书,涉及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要修成一部好的志书,必须充分占有资料,做到“无不备载”。胡乔木同志指出:“地方志是严肃的科学资料书。”又说:“地方志的价值,在于它提供科学的资料。”方志要反映历史的全貌,必须使资料做到“纵不断线”“横不缺项”。在材料不足的情况下,要多渠道多形式开展缺口资料征集工作。所以,在修志过程中,要像著名历史学家傅斯年先生说的那样,“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资料”。一要广泛地收集文献资料。既要广泛地收集旧方志等各种历史文献,又要广泛收集各种当代文献资料,甚至是散落在民间的文献资料,并对这些文献资料进行科学整理和妥善保存,使志书修成之日,也是一大批重要文献得以整理保存之时。二是开展社会调查。首轮修志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作的,修志资料大多都是由机关部门提供。第二轮修志,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随着政府部门行政职能的变化,许多资料仅仅依靠行业主管部门提供是很难奏效的。因此,为全国而广泛地收录资料,必须开展社会调查,掌握社会实情,从而拿出真实可靠的入志资料。对于部门因职能改变而无法掌握改变后相关行业资料的,可采取以点带面的方未予,以一个乡镇、一个市场、一个农户发展变化的历史过程,用典型去反映整个行业及社会的发展变化情况,而不是泛泛地一般性地综合记述。三是向基层征集资料。对于断档的资料,可向基层相关征集资料工作,或向社会各界人士、相关专家收录资料,以求得到相关情况的支持。个别资料确属回天乏术的,要根据征集资料的情况,及时调整编纂角度,史实和文献资料的简单堆积。钱大昕曾经强调,“博观约取为修志首事”,就是说编修方志首先广征资料,而对于入志的资料,要“辞严事核,质而有文”,同时要统合古今,详今略古。

四,要注重聘用修志人才。修志工作是一项默默无闻、甘于贡献的工作。志书不是昙花一现的应景文章,而是垂之久远的文化瑰宝。志书靠人来修的,修志人员的素质决定着志书的质量。没有高素质的人才和队伍,修志工作无法正常开展,编纂高质量的志书就是一句空话。因此,抓好新一轮修志工作,必须聘用一些有高度责任心、有厚实的文化底蕴,而且身体健康的老同志参加修志工作,对编纂高质量的志书更为有利。同时,要积极吸引各行各业的专家参与志书编修,使地方志特别是专志具有更强的专业性,使我们既能出好的地方导成果,又能培养一支新的志书队伍。一要抓好修志学习。修志人员多为非史志专业人员,是靠着对修志的热情而投身于这一事业中的,对修志专业知识掌握不多,因此,加强学习培训很有必要,要组织学习修志专业知识,提高修志水平;二要抓好修起分工。要把志书修好,要落实分工,加强责任。修志工作人员要有钻研精神,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正如我国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范文澜先生所说,从事历史研究,向来是一项辛苦而清贫的工作,“要吃得冷猪肉,坐得冷板凳”。修志工作也不例个。要注意关心修志人员,千方百计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积极主动地帮助他们解决工作和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使他们能够安忙于修志工作,一心一意把志书编修好;三要抓好修志指导。修志人员对修志和事物的盾法认识上,由于角度和水平不同,志稿形成后难免出现一些偏颇之处,这就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相应地采取个别指导、集中指导等形成,及时进行双向沟通和修正,特别是对一些专业性强的入志资料,尤其要组织专门指导,从而提高志书的品位和质量。

五,要提高方志编修质量。19844月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提出的五条标准,慨括起来就是:观点正确,体例完整,资料翔实,特点突出,文风端正。在第四次全国地方志工作会议上陈奎元同志指出:“质量是志书的生命”,又说:“我们要把提高质量贯穿于地方志工作的全过程。要坚持质量第一,进度服从质量,……志稿形成以后,要仔细推敲,反复打磨”。方志属信史。古人修志“不怕当时、只怕后世”,就是怕失去史志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清代著名的方志学家钱大昕曾经提出,修志要“据事直书是非自见”,“方志立传有褒无贬但不能以黑为白”。修志更要坚持秉笔直书的原则,存真求实,使导书经得起时间的检验,经得起后世的检验。要做到观点正确,秉笔直书、客观公正。首先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揽,站在科学发展观的立场去认识历史、看待历史。要全面、客观地反映历史与现状,用资料说话,用事实说话,做到“述而不作”,保持志书的资料性、可靠性。特别是对于重大历史事件,更要“据事直书是非自见”,坚持反映历史的真相,不能曲意逢迎,歪曲事实。

在抓好方志编修的同时,我们要做好用志工作。地方志是全面系比试地记述本行政区域自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的历史与现状的资料性文献,清代著名史学家章学诚将之称为“一方之全史”。要通过对地方志的开发利用,进一步深化对省情市情县情的认识。要站在历史这个巨人的肩膀上,降低探索成本,少走弯路错路。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尽最大可能为广大群众阅读志书提供便利,不断扩大方志影响,实现方志价值。为当代资政,为盛世服务,为后世所鉴,作出应有贡献。

 

Tag : 修志知识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