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泸州史志网!  泸州史志网由中共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办
首页 >  泸州记忆  >  泸州概览
泸州主城区现存历史文化遗迹概要
作者:李正山     来源:泸州市博物馆     发布时间:2015-05-06 10:15:07      点击:21601

泸州主城区现存历史文化遗迹概要

李正山

泸州城区,凭江立岸,品望相峙,山水相依,自然组团,形成了隔江望城布局。自然地理构造使泸州城市空间视域广大但不集中,历史文化元素突出但较分散。现代都市掩映着历史泸州,历史泸州点缀着现代都市,这种古今构成比状况与其它城市基本一致,但却特别增加了识读泸州城区历史文化遗迹的困难。

泸州城区由三个遥望体组成,分别是江北城区、江南城区和中心半岛城区,历史文化遗迹随之分散又各具特色。其中,江北城区以古街道为主,集中在小市片区,反映了古代泸州的码头文化;江南城区以绿色园林为主,集中在张坝桂圆林景区,反映了古代泸州的农耕文明;中心半岛城区以商贸酒业为主,集中在江城片区,反映了历史泸州的酒文化,也是泸州城区历史文化主要集中区域。它们共同构筑成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泸州的基础。

城市空间逶迤流畅,文化遗迹点缀分散,是泸州城市历史文化遗存主要特征。

本概要内容以实体文物遗迹断代,止于1949年,不涉及1949年后。

一、码头文化:江北城区历史文化遗迹

位于沱江与长江汇合处北岸地区,总面积约1平方公里,通称小市,是泸州主城区历史文化街区集中地。由于城市扩张原因,小市历史街区变得较为零散。主要历史遗迹有宝莲街、转角店、蒋兆和故居、洞宾亭等以及历史地名上码头、中码头和下码头。

小市:位于沱江入汇长江北岸沿线区域,是码头集中区。明代中期店铺稀少,初成集市即冠名小市,沿用至今。码头是产生小市历史街区的源头,特点是个体家庭作坊经营为主,自然空间小,市场容量有限,适合小商品经营,若码头来源改变,没有其它交通衔接,商业行为会逐渐败落。

转角店:古街名。位于小市中心街区,是宝莲街区的一部分。因地处三条岔路转拐处,且街面店铺又比邻相接不断,故得名。

宝莲街:四川省第二批历史文化街区。宝莲街地势北高南低,街道依山沟地势而随湾就曲,起伏不断,富有空间层次变化感,因曾有宝莲寺而得名。主要特点是传统民居、传统酿酒作坊和码头文化。其中,地处下大街的原鸿盛祥、富生荣、协泰祥、裕厚祥、永生祥、生发荣、醇丰远老窖酒池作坊与传统民居、店铺及卿巷子蒋兆和故居均挂牌保护。宝莲街在历史上是小市码头居民集中住宅区和商贸交易区。宝莲街的盛衰,与小市码头直接相关。

蒋兆和故居:清代建筑。位于小市卿巷子,是小市码头区的一部分。建于清末,原名“蒋家花园”,为一代水墨人物画宗师蒋兆和先生故居。现仅存左厢房。坐东北朝西南。悬山式屋顶,木结构穿斗建造。泸州市博物馆专设有“中国蒋兆和艺术馆”,集中展示蒋兆和代表作。

洞宾亭:又名梦仙亭,以明代至清代摩崖造像著名,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今位于264公交专线终点站。总面积1万余平方米,包括四个主体部分,一是明清摩崖造像及汉墓遗址,二是新建的泸州石刻艺术博物馆,三是码头文物,四是迁建文物。洞宾亭变化与长江水位变化直接相关。

摩崖造像及汉墓遗址:摩崖造像又称千佛岩,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72),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续建,清道光五年(1825)重建,造像202尊,面积约300平方米,保存完好,分布在长43.50米,高7.10米的崖壁上。在摩崖造像群中,吕洞宾及弟子3人造像是代表。吕洞宾造像高4.30米,宽1.60米,厚0.90米。摩崖造像群反映了明清年代泸州人的宗教思想意识。另外,汉墓遗址以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方式存在。

泸州石刻艺术博物馆:建于2007年,总面积2000余平方米,以搜集、保存、展示和研究泸州地区石刻文物为主,其中,目前保存有宋代石刻文物600多件,是拟建的四川石质文物保护研究中心主要基地。

码头文物:洞宾亭在历史上是泸州重要码头,现存石船桩、铁锚链、码头岩壁洞窟等,既是见证泸州码头文化重要遗址,又是实地研究长江水文气象历史变化的重要场所。

迁建文物:主要是“百子图摩崖题记”和“杨氏节孝和好善乐施坊百子图摩崖题记是唐代至清代文化古迹题刻。原位于中心半岛城区新建百子图历史文化长廊下端沱二桥交汇处,原名真如寺。始建于唐(618—907),清康熙七年(1668)重修,乾隆五十三年(1788)维修。寺壁“俗世百子图”石刻已迁建到泸州市博物馆做馆藏文物,黄庭坚题“滴乳岩”石刻及黄庭坚十七世孙泸州分巡道黄云鹄书“出自幽谷”题刻及关联文物现今均迁建于洞宾亭。杨氏节孝和好善乐施坊,原位于百子图历史文化长廊区,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为道光皇帝旌表儒士杨泮龙之妻李氏节孝和宏道堂主杨继谟“济贫救孤乐善好施”下旨修建,现今迁建于洞宾亭入口处。

历史地名:上码头、中码头和下码头现已建成为沱江滨江路休闲长廊带,以历史地名见证泸州码头文化。

二、农耕文明:江南城区历史文化遗迹

位于长江南岸,此处据市志记载,为元代泸州州治所在地,现有有两处历史文化遗迹代表,一为张坝桂圆林,另一处是东岩石刻题记。

张坝桂圆林:面积约3.5平方公里,核心是张坝桂圆林景区,现存100年至350年树龄的桂圆树近2万株,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持续扩张种植,形成了泸州特产,是重要的农耕文明历史遗产,是生态文物保护理论的原始发源地和依托体,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有重要的科研学术价值。

张坝桂圆林是一个移民元素,是识读泸州的重要历史符号,其包含的历史文化信息非常丰富,它是明清年代泸州移民史的直接反映,是中国南方地区移民史的最大单一见证体,是四川盆地农耕文明和沿海地区农耕文明交流发展史的代表性物证,整个长江流域均无同类价值或地位相当的移民史物证发现,在中国移民史上地位非常独特,它的唯一性和单一性丰富了泸州城市文明内涵。

张坝桂圆林特点是,遗迹规模大,但难于识读,一般情况下,非专业研究者较难深入理解张坝遗产价值。

东岩石刻题记:宋代至民国石刻题记。位于东岩公园。分布在长江南岸长400米、高50米岩壁上,保存基本完好。最早为南宋绍兴年间(1131—1163)始刻大佛像,现存明、清、民国石刻七通,石刻造像二龛。明代题记有“山高水长”等,清代题记有“少鹤山”、“岩云水月”等。民国题记有《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还我河山”等。其中,“还我河山”镌于民国三十三年(1944)三月,刻在长60米、高25米的岩壁上,是泸州主城区重要的抗战历史遗存。

三、酒文化:中心半岛城区历史文化遗迹

位于两江之间,面积约5平方公里,历史遗迹在半岛东部、中部和西部均有分布。半岛东部主要有历史码头管驿嘴、明代城垣、会津城垣、钟鼓楼、基督教礼拜堂、半岛老城区、报恩塔、凝光门、天主教堂、朱家山石园、黄方·佘英纪念碑、联一公司大楼。半岛中部主要有国窖广场、龙泉井与重修龙泉井碑、忠山遗迹。半岛西部主要有龙透关、泸州土王。

(一)半岛东部历史文化遗迹

管驿嘴:位于沱江长江汇合口。地名犹存,但历史文化遗迹已失,目前是“两江四岸”重点打造部位。

泸州城垣“泸州城垣”位于江阳区城区,现存东、北、西三段城垣。其中:东城垣包括凝光门、仁和城垣、会津城垣三段,北城垣包括三圣城垣、大北街城垣、小北街城垣三段,西城垣仅存枇杷沟城垣。现存城垣总长1088.1米,主要为明代所建,以青砂条石垒砌为主,除因局部自然风化、附着植物破坏外,保存基本完整。“泸州城垣”已融入泸州居民生活,与当地居民水乳交融,成为其文化价值标志性符号和独特人文景观。地名如馆驿嘴、温姓坝、会津门、凝光门等;掌故如:据《蜀中广记》卷56记载,北宋诗人唐庚自眉山到泸州,居泸州城之“安夷门”外(今泸州城三星街附近),有感于泸州城之浓厚酒俗,赋出“百斤黄鲈脍玉,万户赤酒流霞”、“歌唱竹枝终日楚,笛吹梅弄数声羌”词句,这反转来证明其时泸州城垣一带早在宋时已为商贾云集,五胡杂居,酒业昌盛;乾隆文人张船山“城下人家水上城”等诗句;建筑如“联一公司大楼”等。

会津城垣民居位于会津城垣街4号。靠近沱江、长江会合处,居泸州古城垣上,故名。会津城垣民居建于清代。坐西向东。4重堂4合院布局,现存前殿、正殿和厢房,占地839平方米。

钟鼓楼明代至民国建筑。原名钟楼。位于中心城区花园路钟鼓楼文化广场。泸州城市文化标志建筑。始建于明嘉靖十六年(1537),当时称大观台,登台可收览沱江与长江会合胜景。史载“筑大观台于城西分巡道辕门左,状如城门,中通车马,建楼其上,四望巍然。”因设钟鼓报时,俗称钟鼓楼。清光绪十五年(1889)毁于火灾。民国十七年(1928),泸县市政公所于原址改建钟楼,由税西恒设计,陈漱云监工兴建。造型为四棱柱形,属哥特建筑形制。建筑面积166.40平方米,高26米,4层,砖木结构,坐西向东。水磨砖砌外墙,加浆勾缝。由于钟楼所占地理位置较高,当时一般房屋较为低矮,钟鼓楼显得特别雄伟壮观。泸州童谣称:“泸州有座钟鼓楼,半截陷在天里头”。主体建成后,引进德国西门子公司4面大自鸣钟安放于顶层4周,每日6时、12时、18时、24时自鸣报点,声闻十余里。1939年9月11日,日军轰炸泸州城,钟楼内的木结构和自鸣钟以及顶部的绿色尖顶被炸焚毁。抗战胜利后,经修葺恢复内部建筑,尖顶改为青瓦覆盖,因无自鸣时钟,改用鸣笛报时。1967年9月4日,在泸州武斗中,火箭弹击中钟鼓楼,再次烧毁内部结构,但其主体建筑仍岿然屹立。1982年进行复原维修。1993年维修时加塔尖。钟鼓楼见证泸州城市沧桑变迁,是泸州市内重要历史古迹建筑之一。

基督教礼拜堂:民国建筑。位于中心城区濂溪路1号。始建于民国二年(1913)。坐东北向西南。前身是中华基督教会四川大会泸县教区的座堂,原称英美会,后称美道会,由加拿大传教士筹建。砖石结构,中西合璧式建筑,由大门礼拜殿及两座钟楼组成。占地面积为657平方米,建筑面积503平方米。

半岛老城区:包括大河街、仁和路、大北街三条历史文化街区,止于迎晖路,也是棚户区改造项目。半岛老城区位于沱江、长江交汇处,全长300-500米,是泸州历史最古老的街区之一,其产生和发展状况与小市历史街区相同,是泸州历史上最著名的沿江商业街区,以五金、百货、土产、酒业营销等为主,曾经是川南地区最大的商贸集散中心。根据《泸州市“十二五”进一步加快推进棚户区改造实施方案》,预计从2014年开始对相应历史街区进行拆迁改造。

报恩塔:又名泸州白塔。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心城区报恩塔文化广场。始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民国《泸县志》载:“泸州安抚使冯楫,幼年丧父离母,及长,官居于泸。诞日,在乞食群丐中寻得老母,遂建塔以报母恩,故名报恩塔。”塔坐西向东,砖石结构,双檐七级楼阁式。通高33.20米,底层面积81.20平方米。塔顶有覆盆,塔刹为铜铸宝顶。塔身呈八边形,边长4.10米,底层高4.50米。檐下呈砖砌仿木斗拱形。第二层与第三层檐下有负重鸟兽雕塑,保存完整。自明弘治十四年(1501)以来,已经历8次维修。现四周已撤迁不宜建筑,亮出塔身,在塔基四周划出8.1亩永久建设控制地带,1999年建成21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成为市中心重点保护的名胜古迹。

凝光门:明代城墙建筑,位于新马路中段,现仅存一扇拱形门洞,是泸州古城遗迹。有近年维修痕迹存在。对于此地,杨慎在《戏炅庵》中有“花骢小市频频过,兰鹢凝光缓缓归。忘却将军开幕府,只怜姹女翳宵晖”的描述,但目前凝光门掩映在城市楼群中,已看不到杨升俺的描述情景了。

天主教堂:清代建筑。又名真原堂。位于中心城区新马路123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年(1876)。坐西向东,两重堂四合院布局。现存大门、前殿和后殿,占地面积719平方米。大门为4重檐10滴水帷幔式。正额题有“教谕万生”四字。门两侧书对联“盛世崇文且喜普天聆至理,煦朝重道直从此地究根源”。前殿为木结构单檐悬山式屋顶,穿斗式梁架。中间正梁有“光绪二年”楷书。花窗为宫廷式,屋顶为藻井式,保存完整。檐柱有精美雕刻。有祭坛3座,楠木质地,正中一座雕刻为“东门”图案。天主教堂可见证清末西方宗教在泸州的活动情况。

朱家山石园:清末建筑。又名东华诗社旧址。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位于中心城区水井沟。原系泸州文人陶开永先生故宅。总占地4100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由石园、外花园、朱德旧居三部分组成。1916年至1920年,护国战争后,朱德驻节泸州,在此组织东华诗社,以文会友,以诗言志,旨在“大力宣传,振举东亚中华;高声呼吁,打倒西方帝国”。石园1楼1底,砖石木结构。二进四合院建筑。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277平方米。四合院左侧建有庭院式花园1座,具典型川南民居风格。悬山式屋顶,穿斗梁架。院内另有1楼1底“朱德旧居”建筑 1座,砖木结构,是1986年从迎晖路迁建。曾辟为“朱德在泸业绩陈列馆”。2000年,泸州市博物馆新馆建成后,原馆藏文物全部转移新馆陈列展出,旧址现建为泸州博物馆奇石馆。

黄方、佘英纪念碑:辛亥革命烈士纪念碑。位于中心城区文化宫广场。为纪念辛亥革命元勋佘英、黄方二位烈士于民国二十八年(1937)修建。坐西南向东北。碑呈六边形,从下向上逐渐缩小,六级如意踏道式碑座。碑高6米,碑身边长1.20米,碑座高0.70米,边长3米。碑身正面隶书阴刻:“追赠陆军中将佘俊英字竟成、川南军司令官黄方字鹿生先烈纪念碑”。由时任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令、四川省政府修建。

联一公司大楼:民国建筑。泸州近代企业标志建筑。位于中心城区大河街70号。建于20世纪30年代末。坐东向西。由砖、木、条石三种材料修建,西式建筑风格。整体呈“凸”型。通高约21米,中间为5层,两边为4层。建筑面积约2000平方米。第一楼至第二楼主体四壁用条石砌成。第三至第五楼为砖木结构。主体建筑后右侧设直跑木楼梯。联一公司大楼系民国时期泸州宝元通下属子公司,1949年后归属川南人民银行,其在泸州近代商贸经济历史上具有象征意义和代表性。

(二)半岛中部历史文化遗迹

国窖广场:泸州酒史文物核心区。现国窖广场明代窖池群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国现存建造最早,持续使用时间最长、保存最好的酒窖池,在酿造学中,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和历史研究价值。现存百年以上老窖池300余口,其中明代窖池4口,初建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距今已400多年历史。经考证,明代4口窖池是用泸州城外五渡溪优质黄泥,掺入龙泉水踩和而成。五渡溪黄泥无夹沙,细腻、绵软。筑窖之后,使用7至8个月,黄泥逐渐变乌。经过2年左右,乌泥逐渐转白,变得绵软、脆硬。再经过20余年,窖体泥质由脆变软,泥色由乌白转为乌黑,窖泥闪现红、绿等颜色。明代窖池经过400余年的粮糟发酵,窖池中的有益微生物已经形成为庞大的微生物体系。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家组织相关专家攻关,历数十年几代科学家共同努力,认为老窖池中伴生的微生物种群以嫌气芽孢杆菌占优势,体现了老窖泥独特的微生物学特性,是影响粮糟发酵和出酒品质的关键,依此定名“泸型酒”。其中,明代窖池所产现名“国窖1573”酒,为酒中珍品,作为中国白酒鉴赏标准级酒品。“泸州酒好,好在窖老”,是科学结论。

龙泉井与重修龙泉井碑:龙泉井是泸州营沟头酿酒作坊取水井址,重修龙泉井碑是清代碑刻,是泸州酒史碑记。碑原在龙泉井前方一民房土墙上,后迁存泸州老窖博物馆馆藏文物。清嘉庆十二年(1807)仲夏立。石质,长方形。通高1米,宽0.40米,厚0.12米。碑座长0.66米,高0.28米。“重修龙井碑”5字横排,碑正文竖排,记录了当时龙泉井四周居民合理规范使用井水情况,由当时“舒聚源”糟房等民间单位发起凿刻合立。龙泉井与重修龙泉井碑是研究泸州酒史和老窖池的重要实物资料。

忠山遗迹:泸州城之枕山。宋庆元间,州帅陈损之移廨山西,建堂其上。安抚制置使袁说友榜其堂曰:“江山平远”,易名宝山。亦名得功山。汉诸葛武侯尝驻节于此。明崇祯时更名大忠山。现存忠山牌坊、奎星阁、江山平远堂、忠山植树记碑以及忠山公园和6万株民国杨森、温曲先倡议所植樟树。

(三)半岛西部历史文化遗迹

龙透关:泸州城古关隘。位于泸州市城区西干道龙透关路四川警察学院内。海拔370.4米。南临长江,北濒沱江,如巨龙穿透两江,故名。古龙透关全长7华里,为泸州古关之一。《广舆记》载,龙透关隘“世传诸葛武侯建。”明崇祯十一年(1638)重建,称神臂关,后倾圮。清同治二年(1863),周锡龄再建,改称龙透关。龙透关现存古关门、“古龙透关”石碑和明城垣200余米。城门残破,占地335平方米。民国十五年(1926)12月1日,中共重庆地委领导的泸州起义爆发,刘伯承任总指挥,以6000军民对决10万川军“围剿”,奋战167天,弹尽粮绝,受命撤退。龙透关是这次武装起义的主要屏障。1991年6月,泸州市组织有关方面重新维修龙透关,城墙加长300余米,加宽4米,并建立“泸州起义纪念碑”,肖克将军题写碑名。碑高19.26米,底座12.1米,象征1926年12月1日泸州起义。

泸州土王:泸州城区酿酒窖泥别称,在五渡溪岛。岛屿面积70亩,在100万年中形成了特殊的窖泥土壤。五渡溪岛位于中心城区华阳山麓五渡溪与长江的交汇处。2007年10月27日,在五渡溪岛考证发现了泸州传统酿酒窖池的专用土壤,因其蕴涵的历史价值、科学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文明价值,这种野生窖泥土壤被形象地命名为“泸州土王”。五渡溪窖泥的发现,证实了世界两大酿造体系之一——中国白酒是原创发源地的真实可靠性,使中国成为世界白酒故乡有了无可争议的原始地理依据,是发现了一个名副其实的“白酒之根”,在世界酿造业具有标志性意义。对整个泸州地区酒业而言,“泸州土王”具有本源意义,它提供了浓香型白酒起源的地理依据。

附:泸州名称来历

西汉景帝时,赵国丞相苏嘉因协助削藩有功,位封江阳侯。《水经注》云:“江阳县枕带双流,据江、洛会也。汉景帝六年,封赵相苏嘉为侯国。” 汉景帝六年对应公历是公元前151年,这是泸州有确切历史纪年的开始,也是泸州有确切政历域名的开始,距今2164年。江,指今长江,阳,指长江之北,洛,指今沱江。说明古江阳治地位于长江北岸与沱江交汇处,也即今泸州城区中心半岛。泸州称江阳,就源于二千多年前的封侯故地。

南北朝时期,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公元537),从统治需要出发,设置泸州。段玉裁说:“梁置泸州,治马湖江口,以马湖江即泸水,故曰‘泸州’也。”马湖江概指今三峡至金沙江一段长江河道,别称泸水。泸州建置于江阳,从此相沿成名。

南朝泸州管辖范围,大体相当于今日泸州市四县三区和江安、富顺及贵州习水、赤水、仁怀、毕节、大方诸县一带,是控扼三江两河(长江、沱江、岷江、永宁河、赤水河),柔治川滇黔结合部的西南会要之地。当时泸州的管辖重点是长江以南的广大滇黔地区,确立了以后历代泸州地方政府行政管理的基本方向,即拓殖疆土、化育边民是主要目的。在历史上,州,主要设置在汉人与少数民族聚居交错生活的边地,兼有军事弹压、行政管理、镇边防御、文明教化多重功能,如幽州、凉州。泸州正好位于西南苗彝族与汉人交错生活的结合部地区,它的设置符合政历惯例和统治需要,符合泸州历史实际和地缘状况。

梁武帝建置的泸州,其辖地范围大体相当于现在省一级行政区。泸州有此建制历史距今已有1476年,说明泸州在历史上设置独特,政历深厚,政功卓有。

 

作者:泸州市博物馆  李正山

20131114

Tag : 泸州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