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泸州史志网!  泸州史志网由中共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办
首页 >  数字党史馆  >  红色记忆
记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
作者:李春文 颜 林     来源:泸州日报     发布时间:2012-07-11 17:57:42      点击:21620

  ——记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

李春文 颜 林

  中国工农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以其举世无双的英雄壮举彪炳青史。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在川滇黔边区开展的游击战争,是党中央在长征途中根据形势的变化,为配合主力红军战略转移而采取的一项战略决策,是红军长征史诗的有机组成部分。1986年,时任国务委员兼国防部部长的张爱萍为纵队斗争史题词:“红军主力长征北上,川滇黔边游击战场。孤军奋斗牵制强敌,壮烈牺牲万代敬仰。”

 

  转战川南,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

 

  19351月,党中央在遵义会议后,率领中央红军一渡赤水,向川南古蔺、叙永进发,拟北渡长江同红四方面军会师。蒋介石调集数十万武装力量堵在川滇黔边区,又令刘湘集中川军跟踪追击,阻止红军渡江。党中央改变计划,转向云南扎西。党中央在扎西召开扩大会议,会议决定要在运动中消灭敌人有生力量,以实现战略转移摆脱敌军“围剿”。其时,叙永特区游击队派张友德与红军取得联系。24,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在田中乡接见了游击队负责人王逸涛(后来被捕叛变)、张友德、李石坚、朱华清等,并派红军干部何宗舟等留在游击队工作。根据扎西会议精神,中央军委选拔数名师级干部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并调保卫局第五连和一些干部及伤病员共200余人,与地方游击队合并,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委派徐策(原红六师政委)、余泽鸿(原上干队政委)、代元怀(原民运部长)等同志组成中共川南特委。王逸涛任川南游击纵队司令员,徐策任政委,余泽鸿任政治部主任,代元怀任组织部长,刘干臣(原红军新编师师长)任参谋长,下辖5个大队。他们有三个主要任务:一是在敌后牵制和打击敌军,配合红军战略转移;二是在川滇黔边区创建革命根据地;三是安置伤病员,做好思想政治工作。

 

  1935年2月12,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与中央红军分手,在叙永县树坪与叙永特区游击队会合。接着,纵队便以各种番号在川南开展军事行动,并在叙永县木厂梁子阻击川军首战告捷后,继续向南六县进发,打开了一些重镇,使泸州的川军惶惑不安,误认为红军主力仍要寻机北渡长江。因此刘湘令郭勋祺率3个旅和保安团固守川南要隘,急令进至黔边温水的潘佐旅“星夜兼程回守川滇黔边的门户——叙永城”,令第一路指挥范子英“兼程回古宋县金鹅池向叙永重镇两河口截击”,又电令独立第一旅第二旅移驻叙永,急令第二路达凤岗旅从黔北赤水“兼程赴叙永扼守”。滇军获悉红军已到叙永黄坭咀、两河口镇等地,“深恐乘隙窜滇”,急令到达叙永县分水岭的龚顺璧旅回守滇境。这样纵队就牵制了一部分围追截击中央红军的川滇黔敌军主力,配合红军顺利回师黔北,取得了二渡赤水、重占遵义的胜利。在叙永境内,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先后进行了首战木厂梁子、攻占朱家山寨、巧取叙蓬溪、袭击敌军车等战斗。2月下旬,纵队派代元昌、黄子能到田中组织区委,成立赤卫队,不幸被叛徒出卖,代、黄被捕牺牲,隐蔽在岩洞内的20多名红军伤病员有的牺牲,有的被捕。3月初,纵队第五大队在落堡与敌军遭遇,激战2个多小时,毙敌数十名。战斗中,川南特委组织部长代元怀、大队长梁亚伯和通讯班的战士壮烈牺牲。

 

  不久,刘复初领导的南六游击队在兴文县建武与红军川南游击纵队会合。纵队将其隶属纵队指挥,改称川南游击支队,刘复初任支队长兼政委(后曾历任川南游击纵队参谋长、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书记、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4月下旬,纵队在分水岭击溃川军教导师一部,后攻克朱家山两座敌堡,赴来龙袭击川军顾小凡部。5月,纵队转战到云南威信凤阳村邓家坪时,纵队司令员王逸涛叛变,两河区委及所属游击分队遭到严重破坏。

 

  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坚持敌后武装斗争牵制敌军的方案,首先在川南地区实行,引敌进攻游击纵队,特别是有计划地逐步摧毁敌人基层政权,打开川南重要城镇,这使蒋介石误认为红军主力在川南,电令刘湘加紧“围剿”。敌方集结10多万兵力“围剿”游击纵队,从而牵制了川军对中央红军的追击。红军主力巧渡金沙江挥师北上之后,蒋介石忙调尾追中央红军的兵力,布置在川滇黔三省“围剿”游击纵队。就在纵队面临着三省敌军“会剿”的时刻,同年5月中旬,红军黔北游击队前来叙永县分水朱家山,与川南游击纵队会师合队。会师后,川南特委当即召开特委会议,会议决定:中共川南特委改称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改称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徐策任司令员兼政委,张凤光(原红军总部第四局科长)任副政委,余泽鸿任政治部主任。纵队作为红军后卫部队,继续转战川滇黔边区,将川南、滇东北、黔西北20多个县逐步开辟成红军游击区和革命根据地。

 

  浴血奋战,粉碎三省“会剿”

 

  红军游击纵队深入川南以来,转战川滇黔边区20多个县,打乱了敌军部署,使敌军更加惊恐,于是益发加紧川滇黔三省的“会剿”。长官司、红山口是川滇边的防共要塞,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路经红山口时,遭敌埋伏,伤亡100多人,其中干部数十人,主要领导徐策、张凤光牺牲。后特委改组,余泽鸿任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书记,刘干臣任司令员,余泽鸿任政委。针对这种情况,同年6月中旬特委在威信县簸箕坝召开扩大会议,确定了下一步粉碎敌军“围剿”的行动方略。簸箕坝特委扩大会议后,纵队经过暂时休整,从云南滇东北取道镇雄,进占赫章城,又转入川南门户筠连境内,突袭卞乐瓦,轻取巡密司,打开敌人认为固若金汤的筠连城,相继巧占蓬溪镇,闪击蓝田坝,威胁泸州,迂回占据大洲驿,佯攻纳溪城,转向南六县进军,袭击长宁附安场、江安红桥镇、珙县洛亥,再转战赤水县一碗水场及黔西九仓坝等地,击退敌军追击。这些军事行动,拖着敌军团团转,到处扑空,完成了牵制敌军的任务。

 

  游击纵队在掩护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中,取得了军事上的胜利,也付出了重大牺牲,纵队由1000多人减少成200多人。为了改变危险的处境,193511月末,纵队在长宁梅洞场贾家湾召开特委会议。会议认为,保存实力,战胜敌军“围剿”,是当前最重要的问题。会议决定,化整为零分散活动。会后分成两队:一队由刘干成、余泽鸿、刘复初等负责;二队由龙厚生、黄富山、曾广胜等负责。分队行动后,二队行军到炭厂暴露目标,被敌击散。长宁县敌军疯狂围攻一队,余泽鸿同志不幸牺牲,刘干臣、刘复初等组织深夜突围,天明到了踏水桥山上隐蔽,次日下午又被敌围追,天黑时才将敌甩掉。次日部队到连天山时,只剩下17人。后来,通讯员徐茂良带了30多人的武装前来归队,以后沿途又发动工农参军和收容归队的同志,很快发展到400多人,编成2个大队,恢复了纵队建制,仍在红军老游击区活动。

 

  牵制敌军,配合红二方面军长征

 

  1936年1月纵队突破敌军“会剿”后,得知红二方面军3月来到贵州,希望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留在敌后,继续牵制敌军,配合红二方面军长征。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认为,纵队必须首先牵制川军,因此纵队在兴文县落柏林、炭厂等地战斗,使川南敌军不敢全力去贵州围追红二方面军。同年6月纵队来到贵州毕节地区,阮俊臣带来黔西北游击队200多人合队。之后,纵队又击败黔军柳际民旅和滇军补充团的进攻。纵队声势浩大,反动当局极为恐慌,各县纷纷飞电告急,要求急速增援,“围剿”红军。同年秋特委召开会议,民主选举刘复初任中共川滇黔边区特委书记兼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司令员。在特委领导下,纵队在川南大庙伏击珙县县长刘治国亲率“清剿”的县警备大队、卫队、区民团及四川省第六保安团第十中队400多人。经过激战,纵队打得敌人丢枪溃逃,共缴获枪械90余支、子弹千余发,敌军死伤数十人,俘虏敌县警备队长等百余人。10月下旬,在我党我军的政治影响下,由刘少成带领川军教导师驻珙县地洞场的四团一营敌一个连的士兵,武装起义前来当红军,壮大了纵队的声势。斗争形势开始好转。

 

  面对纵队不断扩大的军事和政治影响,川滇黔敌军加紧第二次三省“围剿”。川南以教导师、第五师、穆肃忠、周化成等部队为主,并调动川南地方武装协助围剿;黔西北以陈光中师、杨森师、柳际民旅为主,并调集地方武装协助;滇东北以安恩浦旅、陇承尧独立营、地方保安队、团防负责“围剿”,而且还不断增派敌军加入“围剿”。由于长期与敌军激战,敌多我少,缺乏后援和补充,19371月在敌军重兵“围剿”中,纵队被打散了,有部分同志参加到纵队建立的川南游击支队、贵州游击支队、云南游击支队,继续坚持对敌斗争,直到迎接西南的解放。

  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的武装斗争,虽然在敌人的重兵“围剿”中失败了,但是中国工农红军胜利地完成了二万五千里长征,以敌人在全局战略失败的辉煌战果而结束。特委领导纵队的英勇斗争,配合和支持了中央红军、红二方面军的战略转移,为主力红军长征的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红军游击纵队用自己的革命斗争实践扩大了党的政治影响,播撒了革命火种,尤其是特委组建的川南、云南、贵州3个游击支队,开展地方群众工作,坚持敌后武装斗争,长达12年之久,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和英雄气慨,将永载史册,万古流芳!

Tag : 红军川南游击纵队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古蔺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