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泸州历史(第一卷)
第一章 地方党团支部的创立和大革命时期的革命风潮
第二章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泸州地下党组织开展的革命活动
第三章 中共泸县中心县委及其领导的
武装斗争
第一节 中共泸县中心县委的成立及组织概况
1929年6月7日至11日,中共四川省委在成都召开扩大会议,选举了新省委,并决定撤消各地特委,建立中心县委,直属省委领导。根据省委扩大会议决议,8月,撤销川南特委,建立泸县中心县委。原川南特委书记张春帆调重庆工作,泸县中心县委书记由原泸县县委书记黄汝念担任。中心县委所属地区有:泸县、江安、纳溪、合江、叙永、古宋、古蔺、赤水等地。
10月,经泸县中心县委批准,合江特支改组为中共赤合特支,书记梁业广。冬初,中共古宋特支成立。
1931年冬,泸县中心县委派刘光远回古宋、兴文,清理整顿两县党组织,组建宋兴特支。
1932年冬,中共隆昌特支在泸县正式成立特支,属泸县中心县委领导。
1933年春,合江、赤水党组织同泸县中心县委失去联系。中心县委派黄汝念去清理组织,成立赤合特区,黄汝念任书记。
为了在农村中筹备武装,发动苗民起来斗争,中共叙、蔺、宋特区区委成立,书记李祝秧。同年7月,中共泸纳特区区委在况场成立,特区区委书记由文光斗兼任。
第二节 中共泸县中心县委领导的工农群众运动蓬勃发展
一、工运、学运、农运此起彼伏
1930年秋,在中共泸县中心县委领导下,县委委员刘力生、庞仁甫等在泸县石洞、宋观、得胜等乡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群众进行抗租斗争,并公开用农协的名义贴布告,发传单,鼓动群众。泸县国民党驻军出动一连人前往镇压,抓捕了四十多人。
1932年12月,中共赤合特支在赤水兵工厂发动全体工人罢工,要求资本家增加工资。罢工斗争进行了四天,迫使军阀侯之担接受了工人们的条件。
1933年春天,中共宋兴特支书记文功元在江安、长宁边境地区发动群众进行抗捐斗争,并在长宁桃坪乡,江安万里建立了党团小组。
这年底,中共赤水支部组织赤水兵工厂一千多名工人再一次举行罢工、游行,抗议当地国民党驻军任意打骂、抓捕群众。工人的斗争得到各界的响应和支持,迫使当地驻军接受了工人的条件。
二、进步组织蓬勃兴起
1929年6月,在中共泸县县委的领导下,泸县成立“反国家主义大同盟”,开展反对国家主义的斗争。与此同时,泸县中心县委编印了一个小型的刊物,取各《啄啄刊》。斗争的矛头对准“国家主义”派及其在泸县的代表人物。
1930年,中共古宋特支根据泸县中心县委指示,在古宋及川南六县部分山区积极发动广大群众,成立了“红军之友社”和“反帝联盟会”等进步组织,并在军阀部队和乡保武装中做起义策反工作,准备组织红军游击队。
是年,党领导的“西南学社”在泸县成立并开展活动。
1931年12月,北方左翼作家联盟党团书记段雪笙返回赤水,在中共赤水特支的配合下开展抗日宣传,成立“流波社”,出版了《少年大众》、《寒夜之华》等进步刊物。
1932年10月下旬,共产党员苏明瞻等在叙永联立初中成立了一个半公开的读书会。读书会组织会员阅读进步书刊,宣传革命思想。在读书会的影响下,学生掀起了争民主、争自由的斗争,引起地方当局的怀疑,出动军队搜查学校,逮捕学生。苏明瞻撤退隐蔽,读书会活动停止。
1933年立秋,古蔺建立共青团千户安支部,丁伯夫、熊正阳等成立“拓荒社”,传播革命思想。
三、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风起云涌
从1931年起,泸县中心县委在泸县及其所属各县组织工人、学生进行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反对日本侵略中国,要求川军出川抗日,得到工商各界的拥护。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派方朝生到大渡口,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农民运动和学生运动。“九·一八”事变后,方朝生组织学生成立了“抗日青年团”,宣传抗日救亡,声援东北义勇军。
1932年3月8日,泸县私立女学会、女子师范学校的学生在共产党员闵用生、李玉凡的启发教育下,冲破学校的封建禁锢,以学生会的名义组织宣传队到街市上进行抗日救国的宣传,遭到校方和地方当局的阻拦。学生们举行罢课,要求校方放开禁令,尊重女学生爱国的正当权利。罢课斗争得到了泸县各校学生会和社会舆论的声援。地方当局恼羞成怒开除了带头罢课的学生,并出动军警搜捕学生,刚刚萌芽的私立女师学生运动被扼杀了。18日,在成、渝等地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泸县各中、小学校的学生纷纷组织宣传队到城乡进行抗日宣传,泸县工商各界也开展了抵制日货的运动。
四、“四抗”斗争如火如荼 (略)
第三节 中共泸县中心县委领导的武装斗争
策应了中央主力红军的战略行动
1934年7月,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提出:“川南的党是最前线的党,前线党的任务是武装斗争”。泸县中心县委下属各县党组织即把开展武装斗争作为当时的中心工作,建立了叙永游击队和南六游击队。同年8月,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指示叙永地下党组织在两河盖首山成立苗民政府,赤卫队员发展到近200人。这些武装力量提出三大任务:(一)打土豪、破仓分粮,给群众以利益;(二)恢复群众组织,彻底摧毁农村封建统治机构;(三)尽量收集枪支武装自己,壮大力量。两支游击队和盖首山赤卫队的建立和发展,为今后支援红军长征奠定了良好基础。1935年遵义会议一致决定改变黎平会议提出的以黔北为中心创建苏区根据地的决议,一致决定红军渡过长江在成都之西南或西北建立苏维埃根据地。当敌“围剿”大军扑向遵义的时候,新的中央当机立断,挥师北上,准备在泸州至宜宾之间渡过长江,与红四方面军会合。
中央红军进入黔北以后,中共泸县中心县委在上瓷召开了常委会议,讨论如何接应中央红军问题。会议估计红军可能在川滇黔边区建立苏区,也可能在泸州附近渡江,红四方面军可能从川陕根据地南下,决定加强长江两岸的渡口和农村的工作。泸县中心县委派常委李清泉任南岸特派员,去合江、赤水一带,组织武装暴动,相机与红军接头,报告四川形势。
一、石顶山起义
1935年1月上旬,中共泸县中心县委李清泉以南岸特派员身份到合江石顶山,准备筹划武装暴动,以牵制川黔敌军。李清泉以教书为掩护,串连发动贫苦农民抗租、抗捐、抗丁,恢复发展党的组织,并与在泸州起义中受过刘伯承教育影响、时任精选中队队长的余德章和分队长冯吉结识,经过培养和考察,由李清泉介绍二人入党。余带领的精选中队,多数人是本地贫苦农民,有革命要求,并且受过一定军事训练。李清泉、余德章就在中队中进行宣传教育,培养积极分子,策动武装起义。同时,由冯吉在贫苦农民中,组织青年赤卫队,届时与精选中队的起义密切配合。1月下旬,红军北进,渡赤水河,进入川南。李清泉返泸县,向泸县中心县委汇报,建议抓紧起义,配合红军。泸县中心县委立即派军事指挥员杨其生和一些党员到石顶山,协助起义。由于敌人重兵封锁长江,红军挥戈东向,再渡赤水,重入遵义。这时,由赤水到泸县的大路上写了很多“红军来了”的大标语,石顶山周围的群众革命情绪高涨,李清泉认为敌人力量虽然强大,但红军就在眼前,因此,决定按原计划起义。
3月10日,石顶山起义爆发。杨其生、余德章、冯吉等率领的精选中队在驻地起义后,攻占大同区公所和五通乡公所,缴获步枪五十余支、子弹二千余发,并击溃追敌,在月台山大庙会师。次日召开群众大会,处决大地主刘丕平,宣布成立“川滇黔边区工农红军游击队”,由杨其生任队长,李清泉任政委,下辖两个中队,共二百余人。另外,将那些家庭负担重,不能长期远离的战士,编为两个赤卫队,归游击队领导,在当地配合行动。敌人调集合江、赤水、叙永三县二十四个团练中队和部分川黔军队共两千多人“围剿”游击队。游击队不断遭敌袭击,伤亡很大,又与泸县中心县委失掉联系,派人寻找叙永游击队也无消息,孤军奋战,杨其生等英勇牺牲,到4月上旬只剩下李清泉、余德章、冯吉等几人,不得不分散隐蔽,暴动乃告失败。
二、大渡口武装暴动
中共泸县中心县委在准备石顶山武装起义的同时,也在积极筹划组织大渡口武装暴动。其目的一是配合红军渡江,二是把川南武装斗争连成一片。
大渡口地处长江之畔,泸县与江安之间。1934年6月,泸县中心县委调李汉民回大渡恢复党组织,相机发动武装起义。时逢天旱,一些农会起来抗租、抗粮,中共大渡特支趁机发动群众抢夺市米,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组织,筹集武器。1935年1月,邹风平到大渡,其时,大渡有六、七十名党员,建立了几个支部,农会组织发展壮大。泸县中心县委随后派了曹德渊、李化平、军事干部周一戎到大渡加强领导。邹风平亲自主持建立了大渡特区,特区书记为曹德渊。3月,大渡特区派人打入民团和绿林武装,争取人员和武器。起义前夕,大渡镇分别在当地的民团、锦衣团、三俊团以及绿林武装中控制近千人、两百多支枪。特区三次开会筹划,准备4月份暴动,与石顶山起义相呼应,并计划成功后先克大渡镇,然后攻打纳溪,再取道永宁,与红军川南游击队会合。大渡口武装起义已如箭上弦,一触即发。就在这时,泸县中心县委秘书陈继光被捕叛变,大渡特支书记阳湘林被捕牺牲,暴动骨干有的被抓,有的走散,暴动计划流产。
三、隆昌石包店武装起义(略)
四、叙永特区游击队和南六游击队
中共泸县中心县委为控制敌军,配合中央红军战略转移,一方面积极筹划武装暴动,一方面加紧发展壮大武装力量,扩建游击队。叙永特区游击队是1934年8月成立的,领导人是王逸涛。王是大革命时期的中共党员,后与党失掉联系,由于国民党缉捕所追,他便串联其弟王元德及黄泥乡饶书麟等十余人携三支短枪,两支步枪从黄泥嘴上山打游击,并动员当地绿林武装四十多人参加游击队,平时分散活动。游击队请党组织加强对这支队伍的领导,中共泸县中心县委先后派张友德、李石坚等骨干到游击队工作。10月,邹风平亲自到游击队,宣布正式成立叙永特区游击队,队长王逸涛。
南六游击队成立于1934年秋。川南六县有高县、珙县、庆符、长宁、筠连、兴文等,均为山区。1934年秋,中共宋(古宋)兴(兴文)特支以“红军之友社”、“反帝同盟会”中的主要成员十多人为骨干,组建“宋兴游击队”。不久,特支书记刘复初在江安楠木组织了“江长游击队”。11月,两支游击队合并为“南六游击队”,仍按原队分为两个分队;平时按地域活动,他们攻打了兴文莲花坳乡长家,缴获枪支二十余支,子弹上千发。
两支游击队的建立和发展,说明中共泸县中心县委在开展武装斗争中已前进了一大步,并为今后支援红军长征奠定了良好基础。
第四节 泸县中心县委及地方党组织接应红军过古、叙
1935年2月初,中央红军到达古蔺、叙永一带。叙永特区游击队侦察员发现红军部队,回队报告,游击队即派张友德(泸县中心县委委员)和一名队员去与红军取得联系。2月4日,红三军团经黄泥嘴,三军团四师(代号“河南”)政治部派周守如(原遵义县革命委员会成员)、周司和(在遵义参加红军)二人同三军团群众工作部部长罗明一道,与游击队负责人开会研究,要游击队立刻把目前的情况写个报告送中央。随即将周守如、周司和、何宗舟(三军团五师十四团总书记)、戴元昌(红军战士)和一个姓张的红军战士介绍到游击队工作。当天晚上,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在叙永田中四化榜张玉恒家,热情地接见了政治部派到游击队的人员和游击队的负责人王逸涛、张友德、李石坚、梁亚伯、朱华清等。彭德怀说:我们冲破了敌人的五次“围剿”,经过湖南、贵州到四川,走了这么远的路,想不到在这里会着你们,真是难得呀!他讲了革命形势和敌我情况,以及中央决定建立新根据地的重要意义,勉励大家要加强团结,坚定信心,英勇作战,去争取胜利。第二天,三军团派到游击队的人员和留下的一些伤病员,带着五十支汉阳枪、六挺重机枪在叙永石道圈与游击队合并,扩充了叙永特区游击队,由王逸涛任队长,何宗舟任政委,下设三个大队:第一大队队长周司和,指导员周守如,第二大队队长曾春炳(原三军团某部营长),第三大队队长杨登高。不几日,在土城战斗中负伤后寄养在五龙山苗民家里的陈兴才(三军团五师十五团副特派员)也到了游击队,分在地方工作团做群众工作。
与此同时,南六游击队指导员杨泽久与路经五村的红一军团取得联系。军团政治部告诉说,因敌情紧张,来不及会合,要求他们在敌后牵制敌人。
1月30日,中央纵队进入古蔺镇龙山。古蔺党组织负责人邓伯明(丁伯夫)、邓淑民、唐运森与红军取得联系,总政治部地方工作部部长刘晓接见了他们,指出:根据当前形势和中央的战略方针,红军可能在川滇黔边区建立根据地,急需地方党组织配合,希望留他们继续在地方坚持斗争,发展党团组织,在条件成熟时举行武装起义,打击敌人,配合红军作战,指定邓伯明负责。古蔺党组织接受任务后,就在镇龙山一带发动群众,组织“红军朋友会”、“儿童团”等民众团体,积极接应和支持红军,并动员了贫苦青年二十多人参加红军。
中共泸县中心县委发动青年、农民、工人开展革命斗争,建立武装队伍,积极配合、接应长征中的红军,有力支持了中央红军四渡赤水,为建立红军川滇黔边区游击纵队,开展游击战争,牵制和打击敌人,奠定了深厚的基础。
第四章 中央红军长征过古、叙与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