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泸州史志网!  泸州史志网由中共泸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办
首页 >  数字党史馆  >  党史研究
英勇悲壮的川南游击纵队
作者:党史征编科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08-21 21:28:56      点击:18675

英勇悲壮的川南游击纵队

 

1935年1月遵义会议以后,中央红军挥师北上,一渡赤水,进入川南,准备从泸州上游渡过长江,与川北的红四方面军会合。四川军阀刘湘急调兵力堵截,党中央和中革军委当机立断,放弃渡江计划。 

2月9日,党中央召开扎西会议,决定在川滇黔边区创建新的苏区根据地。会议决定抽调干部成立中共川南特委和红军川南游击纵队,由中央直接领导。根据周恩来副主席的安排,游击队的主要任务是:一要打击、牵制敌人,配合中央红军作战;二要安置和保护好伤病员;三要建立革命根据地。

红军川南游击纵队成立时有600多人,最多发展到1000余人,在川滇黔边区20余县宣传和组织群众,解除地主武装,摧毁反动政权,创建游击根据地,打击牵制敌人大量兵力,完成了配合红军战略转移的任务。其主力一直坚持到1937年1月,后续斗争延续到解放战争。川南游击纵队的斗争在中国革命史上谱写了一曲英勇悲壮的革命凯歌,其革命斗争历程具有显著特点。

一、川南游击纵队是红军主力留下的部队

党中央和中革军委抽调到纵队的领导干部和红军战士,都是从中央直属单位和军团中认真选派出来的骨干力量。他们在党的长期教育培养下,具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丰富的斗争经验,并且经受过江西中央苏区几次反“围剿”和长征中的严峻考验。合并入纵队的几支地方游击队,多数成员也是党团组织的骨干和有觉悟的劳苦群众。这样,纵队既是中央红军选派的部队与地方游击团队相结合的革命武装,也是党在川滇黔边区培训骨干、造就干部的革命学校。

二、川南游击纵队前期领导人都是红军师级干部

中央决定由徐策(红三军团六师政委)、余泽鸿(干部团上干队政委)、戴元怀(红八军团民运部长)、夏才曦(曾任中共南京市委书记)等五人组成中共川南特委徐策任书记,戴元怀任组织部长,余泽鸿任宣传部长。

三、川南游击纵队革命斗争极其悲壮

他们在川滇黔边的崇山峻岭中与敌展开了无数次的战斗,后来与红军主力失去了联系,在敌人的反复“围剿”下和险恶的斗争环境中,仍然长期孤军奋战。纵队的主要领导徐策、余泽鸿、戴元怀、张凤光、陈宏、刘干臣、龙厚生等前仆后继,全部壮烈牺牲。

四、川南游击纵队革命斗争具有彻底性

川南特委成立后,曾根据中央的指示结合边界的实际,发布了《川南工农劳苦群众目前斗争的纲领》共12条,这个纲领为边区各族人民指出了灾难深重和贫穷落后的社会根源,指出了总的奋斗目标和各阶层人民群众的具体斗争任务,体现了当时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具有革命斗争的彻底性,得到群众的普遍拥护。

总之,中共川南特委和川南游击纵队,为牵制敌人,配合中央主力红军的转移,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其艰苦卓绝的斗争历程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从先辈们身上所表现的服从大局、不怕牺牲、对党忠诚、信念坚定、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敢于胜利的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和人民军队革命风范的生动反映,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长征精神的充分体现。

Tag : 川南游击纵队
热点文章